一、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和研究,使学员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及经济管理理论,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运行机制,了解安徽省情,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主要的经济管理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
二、研究方向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宏观、中观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管理。
三、学制
学制3年。前两年半组织开展形势教育与专题报告、公共课和专业课等课程学习,最后半年撰写毕业论文与进行论文答辩。
四、培养方式
贯彻党校研究生教育“坚持国家标准、突出党校特色”的方针,落实“理论基础”、“党性修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教学布局。坚持集中授课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方式如下:
1.开设专业课。专业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集中面授和学员自学的教学方式。面授前后安排学员预习和复习,学员自学时间不得少于面授课时数的两倍。
2.开设党性教育课、公共课和专题报告。党性教育课采用课堂讲授、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学员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党性锻炼提升党性修养。公共课采用课堂讲授、播放录像或网络授课等教学方式,学生结合授课内容进行自学。专题报告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授课,内容主要为当前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3.开展社会调研。学员根据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内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不定期地开展调研活动,提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
全部课程分为形势教育与专题报告、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具体科目如下:
(一)形势教育与专题报告
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2卷)
3.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座
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5.形势报告与专题讲座
(二)公共课(3门)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党性教育与党性锻炼
(三)专业必修课(10门)
1.宏观经济学
2.管理理论与实践
3.金融理论与实践
4.财税理论与实践
5.财会理论与实务
6.国际贸易学
7.风险管理
8.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9.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10.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四)专业选修课(5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营销管理
3.农业经济与管理
4.公共政策分析
5.现代物流管理
六、课程安排及课时分配计划
类
别
|

学期
课时
课程名称
|
第
一
学
期
|
第
二
学
期
|
第
三
学
期
|
第
四
学
期
|
第
五
学
期
|
第
六
学
期
|
考核
方式
|
教学
组织
部门
|
公
共
课
|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
16
|
|
|
|
|
|
学习体会
|
哲学教研部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4
|
|
|
|
|
|
开卷
|
科社教研部
|
党性教育与党性锻炼
|
|
8
|
8
|
|
|
|
党性分析报告
或学习体会
|
研究生部
党史、党建
教研部
|
专
业
必
修
课
|
管理理论与实践
|
32
|
|
|
|
|
|
闭卷
|
工商管理
教研部
|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
24
|
|
|
|
|
|
开卷
|
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
|
32
|
|
|
|
|
闭卷
|
宏观经济学
|
|
24
|
|
|
|
|
开卷
|
财税理论与实践
|
|
|
24
|
|
|
|
开卷
|
财会理论与实务
|
|
|
32
|
|
|
|
开卷
|
风险管理
|
|
|
|
24
|
|
|
开卷
|
国际贸易学
|
|
|
|
|
24
|
|
开卷
|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
|
|
|
|
24
|
|
开卷
|
金融理论与实践
|
|
|
|
|
32
|
|
闭卷
|
专
业
选
修
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
24
|
|
|
|
|
开卷
|
公共政策分析
|
|
|
24
|
|
|
|
开卷
|
农业经济与管理
|
|
|
|
24
|
|
|
调查报告
|
现代物流管理
|
|
|
|
24
|
|
|
开卷
|
营销管理
|
|
|
|
24
|
|
|
开卷
|
专
题
报
告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
|
4
|
|
|
|
|
|
研究生部
工商管理教研部
|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2卷)
|
4
|
|
|
|
|
|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
|
4
|
|
|
|
|
|
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座
|
|
|
4
|
|
8
|
|
|
形势报告与专题讲座
|
|
4
|
4
|
|
4
|
|
|
论文
|
毕业论文
|
|
|
|
4
|
10
|
50
|
|
合计
|
100
|
100
|
96
|
100
|
102
|
50
|
|
|
七、成绩考核
按照教学计划定期考核,考核采取闭卷、开卷、调查报告和党性分析报告(学习体会)四种形式。
八、毕业论文
第四学期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第五学期分配论文指导教师,提交论文开题报告,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和进行论文相似性检测、评审、答辩。论文成绩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