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市情研究 > 正文
安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安庆市制造强市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1年)
 日期:2017-10-23 22:21:48   阅读:

为认真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及安徽篇和《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1年)》(皖制造强省组〔2017〕1号)等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安庆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创新引领、市场主导、开放合作、融合发展的原则,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健全“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和竞争优势,打造现代制造的“升级版”,为工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一)制造大市地位基本确立。

——到2021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0亿元,进入全省前4位。

——到2021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60亿元,进入全省前4位。

——到2021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2300户,进入全省前4位。

(二)制造强市基础基本奠定。

——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到2021年,力争新增省级新产品100个以上、安徽工业精品30项以上、安徽名牌产品75件、安徽省著名商标250件以上、主导制修订制造业国家和行业标准25项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拳头产品。

——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到2021年,力争实现超百亿元企业2户以上、超五十亿元企业3户以上、超十亿元企业34户以上、中国质量奖(含提名奖)企业2户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企业15户、专精特新企业300户以上。

——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到2021年,力争实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值达到300亿元。

——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基地。到2021年,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中小企业特色园区,力争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超百亿元省产业集群专业镇3家,形成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9户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

具体指标详见附表。

三、支撑体系

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必须要立足现有基础,系统构建“制造技术、工业基础、产业链条、质量品牌、技能人才”五大支撑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强技术,推动创新发展。依托安庆经开区、高新区、筑梦新区和各县(市)区开发园区等战略平台,加快形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资本对接、孵化培育等全过程、多层次、综合化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在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上取得突破,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成果转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充分释放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活力,全面盘活创新资源,打造产业技术联盟。强化资本对接,充分发挥安庆安元基金、天使基金、同安产业招商投资基金、同安产业投资并购基金等资本市场作用。建立和完善捕捉寻找、路演展示、合作推介等平台,形成金融资本与技术和产业的无缝对接。推动产业形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

(二)强基础,补齐工业短板。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薄弱环节,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一揽子”突破,成体系解决重点领域标志性基础产品、技术和工艺,建设一批“四基”研究中心,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一条龙”应用,支持整机和零部件上下游合作,推动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跨领域示范应用。打造一批服务平台,针对重点领域和行业发展需求,围绕可靠性实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建立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强优企业,围绕专注细分行业、特色鲜明的强优企业,打造“四基”领域的单项冠军。

(三)强链条,推动高端升级。推动“三重一创”,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加快推进通用航空、轨道交通等重大产业发展专项,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高端制造,围绕有特色、有优势和战略必争领域,培育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医药等高端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改革、改组、改造结合,推动技术、产品、管理创新,推进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实现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融合,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行业内外整合,促进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制造业与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四)强品质,抢占竞争高地。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加强质量和品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基础体系,建立检验检测技术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立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创建一批国家质量技术标杆。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团体标准建设。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和“精品安庆”战略,打造一批安庆工业精品和名牌产品,提升安庆制造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建设品牌文化,树立品牌意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软实力,促进安庆品牌向中国品牌、世界品牌转变。

(五)强人才,形成要素集聚。全面建设制造强市人才支撑体系,打造规模宏大、结构优良、技艺精湛、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需求为导向,引导具备条件的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培养一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快安庆德信合力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机制,强化股权、期权、技术分红、税收优惠、住房教育等方面政策激励。努力营造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支持创业创新的生态环境。

四、发展重点

立足我市产业基础、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高端制造业培育,一手抓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根据《中国制造2025》及安徽篇和安庆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确定的领域,在制造强市推进过程中,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医药等6个高端产业,改造提升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3大传统产业。

(一)积极培育发展高端制造业。

1. 高端装备。

立足数控机床、海工装备等基础优势,积极培育机器人、通用航空、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产业,成为全省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的重要支撑。到2021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

1)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型装备发展。推动富士康鸿庆五轴车铣复合加工机研发数控系统和配套伺服控制器生产项目建设,依托富士康赐福科技研发中心,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加工精度和可靠性。瞄准多通道、多轴联动等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开展高端、大型、重型数控成型装备及其系统集成和研发。

2)发展海工装备,重点发展船用柴油机、海洋钻采设备、餐厨处理设备以及其它零部件等,突破配套工程装备关键技术,加强配套设备自主化建设能力,推进产业全面发展。

3)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快晨讯智能机器人项目建设,重点突破智能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和应用。力争机器人产业在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及大规模示范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强化机器人产业集群配套能力建设,完善机器人产业链。

4)加快培育通用航空产业。抢抓国家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产业重要战略机遇,通过合作、引进、吸纳国内外优质资源,建立航空装备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以比亚乔P180项目为重点,按照“飞机制造-金融服务-运营维护-航空小镇-旅游配套”的模式开展,打造以飞机制造为核心的航空产业全产业链。

5)积极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依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吸引业内领先企业中国中车、通号集团等落户安庆,围绕车身、转向架、牵引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等重点零部件,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整车及配套关键装备产品。

6)发展智能化成套生产线、农机等专用设备制造,重点推进恒昌机械、攀登重工等企业项目建设,立足关键零部件制造,提高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关键工艺水平,实施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工程。

2.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智能硬件、新型显示、软件服务等若干产业集群,到2021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

1)加快发展智能终端制造及配套。重点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整机产品,积极引进零部(组)件企业,布局外壳、模具、核心零部件等配套环节。同时,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项目招引等途径,丰富配套产品体系,做大零组件领域。着力提升高端共性技术与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智能终端的多元化需求,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

2)着力发展智能穿戴产品及配套环节。以可穿戴设备硬件平台为核心,软件平台为辅助,基于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处理服务为突破口,着力引进领军企业和新兴潜力企业,强化自主创新和应用创新,推动可穿戴设备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增强结构件、功能件、声学器件、电源转化器、移动电源、数据线等周边配件制造能力,增强本地配套能力。

3)提升发展新型显示产业。移动终端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LED背光模组的需求,重点发展电子触摸屏、OLED显示屏和LED背光源等核心产品,配套成为背光模组生产基地。以中小尺寸LED背光模组为优先发展方向,以大尺寸LED背光模组为延伸,依托骨干企业,促进新型显示及关键材料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形成集群发展。

4)培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紧跟中国制造2025发展重点领域,把握芯片市场逐步进入繁荣期的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从芯片封装入手,积累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逐步发展芯片设计、制造等产业链。

5)促进软件和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推进产业化进程。积极培育以工控类嵌入式软件、行业软件及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咨询、中介服务等为重点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依托市筑梦新区等园区,加强华为、浪潮、南大通用数据、电信运营商等重点企业合作,不断拓展面向行业提供数据交易、数据分析、设备租赁、服务器托管等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着力建设皖西南大数据中心,打造皖西南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地。

3. 新能源汽车。

力争到2021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以上,产值达到300亿元;新引进培育30-50家左右电池、电机、电控等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零部件市内配套率达到60%以上。

1)推进整车制造业发展。一是常用车。重点发展纯电动和插电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支持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望江安达尔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新车型开发,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客车整车技术和工业设计水平,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开展全新底盘新能源乘用车整车设计,加快产品市场投放和批量生产,进一步掌握电池系统、控制系统方面核心技术,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二是专用车。重点发展物流、观光、环卫、市政、采矿等领域专用车,打造在国内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品。注重拓展新领域,推动新能源专用车向技术含量高、专用功能强、特色品种多的方向发展。

2)推进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一是动力电池。重点发展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及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基础材料,以环新新能源电池包项目为载体,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突破先进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二是车用驱动电机。通过发展本地企业和引进外部企业途径,重点发展电机、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提高新能源汽车用驱动电机的研发水平和配套能力,实现面向全国主流车企配套的目标。三是整车电控系统。开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控制技术研究,开发混合动力整车控制单元、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加强对控制单元硬件、底层软件、应用层软件的开发,联合整车、零部件企业共同研发和优化混合动力控制技术,技术成果在客车和乘用车上先试先用,带动企业产品升级和产业链升级。

3)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化工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利用我市化工新材料资源,引进配套企业入驻,大力发展用于新能源汽车仪表盘、方向盘上下盖、刹车片、动力电池等产品。二是以新能源汽车生产配套需求为基础,开发工程塑料、摩擦材料、汽车橡胶、电解液、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等配套新产品。三是谋划一批融合发展项目,推进在手的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两大产业的联动发展和融合发展。

4. 新材料。

力争到2021年,建成新材料企业100家,产值达到300亿元,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1依托安庆市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整合各县(市)区新材料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膜材料、电子功能材料和生物基材料产业等。

2加快建设曙光化工园。发展乙烯醋酸乙烯、聚酰亚胺纤维、生物基新材料、润晶蓝宝石晶体、超纯氧化铝、C9重芳烃综合利用、功能性膜材料等,夯实产业基础,形成产业集群。

3择优发展生物法制备或生物质原料制备的大宗精细化学品及其衍生物,可制备生物乙烯、异戊二烯、丙烯酸、乙醇、乙二醇,丙二醇、异丙醇、3-羟基丙酸、丙烯酸、丁醇、异丁醇、丁二醇、丁三醇、多元醇、乙酸、乳酸、丙酸、丁酸,丁二酸等。  

4依托安庆汽车零部件产业现有基础和重点发展方向,加大丁基橡胶、PMMA、顺丁橡胶等现有产品在汽车仪表盘、橡胶隔膜等领域的应用规模;利用车身外板、内饰板、方向盘、密封圈、散热器、罩盖、汽车内胎、轮胎、汽车面漆等领域的材料需求,结合化工产业链发展现状,开发建设ABSSBS、丙烯酸橡胶、尼龙66、丁基橡胶、异戊橡胶、SBR、顺酐、环保涂料、聚酯等生产项目;

5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利用腈纶、丙烯酸甲酯、尼龙66等化工新材料生产新的纺织产品。重点发展安庆市虹泰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生物基聚酰胺树脂和光固化树脂项目。

5. 节能环保。

围绕我市在处理固态废弃物、污水处理设备方面环保技术装备优势力量,支持安徽盛运环保的垃圾焚烧等处理固体废弃物的装备技术,安徽新瑞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备技术和安徽佳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清污处理技术装备做大做强,进一步开发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2021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1)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

2)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

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进产品认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推动绿色物流发展。通过多式联运、共同配送和信息网络等方式实现运输环节的绿色化;建立绿色仓储体系,合理规划仓储布局,实现仓储设施绿色化利用;规范绿色包装,推进包装材料和包装形式的绿色化;鼓励绿色回收,回收产品设计要符合快速拆卸的要求,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从事回收技术的专项研发,建立相关的拆卸和回收生产线,建立针对主要用户市场的回收基地。

6. 现代医药。

    优化市内和市外两个环境改善现代医药产业发展条件,发挥企业和政府两个作用提升现代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拓展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安庆医药产业高起点、快速发展,构建安庆现代医药产业新体系,建成皖西南现代医药生产和流通中心基地,2021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1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以大别山腹地中药材资源库为依托,建设皖西南(岳西、潜山)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培育和种植基地,优化中药材品种资源,提高中药材规模化水平,打造绿色有机皖西南中药品牌。中药工业按照“饮片做优、成药做大、延伸产业做深”思路,大力推进中药产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引导中药加工企业向精深化、差异化、品牌化方向集聚发展。培育优势中成药产品,支持中药制剂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并逐步实现产业化,积极拓展国内中成药、保健品原料市场,形成中成药的规模化产业。

2)大力提升化学制药产业。以海南卫康制药(潜山)有限公司、上海宝龙药业安庆公司等为骨干企业,充分利用我市在化学制药领域所具备的产业技术优势,支持企业与各类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开发现代药物制剂技术和新型药物制剂,在稳步扩大化学原料药生产销售规模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化学药制剂的产业规模,调整优化化学药品品种结构,促进产品升级。

3)加快推进药包材和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整合以桐城为基地的医药品包装资源,鼓励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鼓励本地药品生产企业使用本地药包材企业生产的产品,扩大内销。鼓励药械骨干企业与市外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研发高性能诊疗设备、体外诊断设备、高端植介入产品等高端医疗器械设备,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大力开发新型医疗器械产品,提升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规模,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加快幽门螺杆菌检测仪等系列产品的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支持嘉欣医疗等骨干企业加快高档医用卫材及医疗敷料生产线建设,不断创新新产品,扩大国内外市场。

4)大力发展兽用生物制品。依托安徽奥力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快奥力欣中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发展兽用药、生物技术研发、生产。打造中兽药奥力欣第一品牌力促成为国内兽用药物产品市场领先者。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深入贯彻实施安庆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围绕构建产业新体系和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总体要求,以龙头企业培育为着力点,以产业竞争力提升为落脚点,每年滚动实施100项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到2021年,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产业实现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

1.石油化工产业。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路径,依托安庆石化等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安庆石化1000万吨改造提升工程、煤制天然气、煤基多联产等项目,打造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四大产业链,实现油头化尾向多头化尾转变。到2021年,规上企业达到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逐步建成国内领先、油煤并举、竞争力强的综合性化工产业基地。重点任务是扩大基础原料规模,延伸发展高端化学品,主要拓展四大产业链条:

1)丙烯深加工,利用丰富的丙烯原料资源,大力发展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丁辛醇等,着力引进知名企业建设ABS合成树脂、碳纤维、高吸水性树脂、特种丙烯酸酯、丙烯酰胺等项目,适时发展塑料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丁腈橡胶、腈纶等,并运用于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卫生用品、光纤通讯、包装、印刷等领域,全面延长丙烯产业链。2)氰化物深加工,利用我市丰富的氢氰酸资源,提高固、液体氰化钠产量,积极发展氰基化学品,引进企业进一步建设己二胺和尼龙66项目,并广泛应用于医药、塑料、冶金电镀、装备制造等行业, 适时建设蛋氨酸、亚氨基二乙酸等项目,将曙光集团全面打造成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氰化工基地。3LPG(液化气)深加工,运用萃取精馏发展异丁烯、顺酐、芳烃等,下游重点发展顺丁橡胶、丁基橡胶、异戊橡胶等项目,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军工、电器、建筑内、环保涂料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4)乙烯深加工,重点发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乙丙橡胶、醋酸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等,应用于装备制造、电器元件、薄膜等领域,全面拓展乙烯产业链。

2.纺织服装产业。依托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意大利工业城,在做大做强纱布产业的同时,承接高端面料加工技术转移,推动纺织业精细化发展。加快鸿润、天鹅、天馨等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家纺产业集约化发展。以申洲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整合众多中小服装企业,发展品牌化服装,推动服装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到2021年,规上企业达到400,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1)支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华茂国际工业城、意大利工业城,望江、宿松等产业园的示范推广作用,积极推动高端纺织面料、一次性卫生用品等专业化园区建设翁,提升品质,打造以产业用纺织品、优质棉纱为主的精品纺织基地;重点支持桐城鸿润家纺、岳西天馨、天鹅等骨干企业资源整合,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打造以品牌羽绒家纺、巾被家纺为主的特色家纺基地;鼓励华茂、宿松红爱等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提高智能化水平,加强产品的设计研发,融入时尚和文化,引进品牌服装企业和大型加工企业,打造以品牌服装为主的新型服装基地。

2加快技术升级。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加强行业科技创新研发,进一步突破高性能纤维高品质低成本技术以及生物基原料和纤维绿色加工技术,突破新型非织造、多种材料多层复合、立体织造等关键技术,推动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建筑交通、国防军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技术研发。研究无水少水印染、高速低成本数码印花技术,功能性面料整理技术,大幅提高纺织绿色制造技术及应用水平。加大纺织智能装备(生产线)及智能产品的研发推广,开发纺织专业应用软件。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实现纺锭在线监测、在线控制、智能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产品开发生产周期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3培育自有品牌。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强品牌战略管理,明确品牌定位,促进品牌与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品牌产品附加值和性价比。利用新媒体等有效传播渠道,发展新业态,打造一批有品牌竞争力的主力产品。

4)加快“走出去”步伐。依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位置,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通过收购、入股等形式进行境外投资、品牌收购、设立境外合作区、设置销售网络。支持华茂利用中亚地区的棉花优势,依托华茂技术、管理和品牌等优势,在中亚地区租赁、托管和新建纺纱工厂。利用安庆(皖西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建设契机,降低国内物流园的运输和仓储成本,打造名牌服装加工基地。

3.食品加工产业。在城区规划实施占地1500亩的食品工业园,以此为领先示范,从企业培育、品牌推广、产业集聚等方面推进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壮大。引进国内百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食品产业绿色化、精深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重点发展有机粮油、特色食品、畜禽和水产品加工,积极培育果蔬饮料、休闲保健食品加工产业。加快旺旺等企业发展,做大做强胡玉美、柏兆记等“中华老字号”企业,扩大特色食品影响力。力争到2021年,全市食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超1000亿元。

1)发展具有安庆特色食品业,加强“胡玉美”、“麦陇香”、“柏兆记”等中华老字号企业产品的工业传承和发展。

2)畜禽加工业,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的生产。

3)休闲方便食品,大力发展各类米、面、方便主食,着力发展营养卫生、搭配科学合理的主副方便食品以及各种畜、禽、肉、蛋、蔬菜熟食制品。

4)水产品加工业,依托优势水产品基地,扩大加工能力,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虾制品、风味食品、速冷食品、保健食品等。

5)粮油加工业,发展营养米,精制米和米制食品,充分利用我市菜籽资源优势,发展优质菜籽油,形成规模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大豆加工制品等。

6)酒和饮料加工业,加快发展酒和饮料自由品牌,积极推进企业开展合作,建设酒饮生产基地,实现集聚发展。

7)精制茶加工业。加快发展岳西翠兰、桐城小花、天柱剑毫等本地名茶生产规模,提高产量和质量,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开发功能饮料、保健茶饮等。

8)发展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等。

五、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制造”融合发展。

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加快“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市建设,全面推进光纤网络向超高速、超大容量拓展升级,建成覆盖城乡的4G和重点区域的WLAN高速无线宽带网。积极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加快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开发园区、产业集聚区和众创空间的宽带网络建设,提升宽带接入服务水平,推进提速降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有条件的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开通高速带宽专线服务,逐步实现智能设备、业务流程、数据和人的互联互通。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普及推广,推广首席信息官制度,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对标提升工作,培育一批试点示范企业。到2021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企业达到13家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达到93以上。

推广网络化制造模式。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推动网络控制、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的纵向集成,企业研发设计、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系统的横向集成,以及在线计量、在线检测等全产业链质量控制,实现上下游制造企业的信息共享、实时交互,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与协同优化。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快速、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试点,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过程优化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培育智慧家庭、智能可穿戴等领域的平台化服务新业态,拓展产品价值空间,推动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推广智能制造模式。从“点线面”布局智能制造,“点”上开展机器换人工程,“线”上进行生产线和车间的数字化改造,“面”上推进网络协同制造、推广个性化定制等模式,打造智能工厂。落实智能制造十大重点任务: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参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参与国家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2021年,形成20个以上具有国际水平的首台(套)重大智能装备,在50家以上重点制造企业,推广应用700台以上工业机器人,建成高标准数字车间40个、智能工厂10个。

(二)“基地+基金”集群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指导产业集群专业镇、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产业发展定位,按照特色化发展原则进行规划,提出推进现有省级专业镇(基地)改造提升方案、新创建专业镇(基地)专业化发展方向。推动新渡、源潭、马庙等创建智慧产业集群,支持同业整理归并分区建设和园中园建设,鼓励构建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平台。通过政策牵引、生态吸引,促进同行业、同产业小微企业向专业镇(基地)集中,做大专业镇(基地)规模。到2021年,做大做强安庆高新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我市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达30个(每年新培育2个),其中百亿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3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达20个。

(三)“龙头+配套”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我市已成立的天使、安元基金、同安产业招商基金、同安产业投资并购基金作用,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引进,特别是整机整车、元器件集成、材料合成和关键技术企业的培育与引进,使之成为行业领军型企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对符合情形的兼并重组关联方和新设企业给予奖补,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开展地产品供需对接活动,加大地产品配套奖补力度,对工业企业采购本市其它工业企业产品作为其生产原材料配套的继续给予奖补,对采购“链”上小微企业产品的适当提高奖补标准。

坚持抓大扶小并重,实施中小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一批省级、市级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国“单项冠军”、“配套专家”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积极引导大型企业与小微企业融通发展,着力促进小微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绕“链”组团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加快构建供应链管理系统,鼓励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开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业务,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生态体系。力争到2021年,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过300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2300家。

(四)“存量+增量”转型发展。

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不断增加有效投入实施大项目带动,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国家重大工程包、专项建设资金等,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项以上,五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   3200亿元左右、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围绕“三重一大”战略,引导企业、项目和民间资本投向重点领域,力争五年完成工业投资5000亿元左右。

以大招商推动大发展。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重,聚焦世界500强、全国500强、行业100强,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延链、补链、强链功能的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民间投资平等市场主体待遇,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活力。深化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强化企业服务和项目调度,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五)“集约+循环”绿色发展。

促进高效节能技术、产品和装备应用,支持企业实施节能改造项目,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水平,到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4%。培育技术先进、服务规范的环保服务优质企业;实施一批工业清洁生产改造重点项目,支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并大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参加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促进企业节约集约降成本。

提升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到2021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推动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开展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发展再制造产业,支持有关企业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市内企业使用再制造产品,打通再制造上下产业链,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循环生产方式,推动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促进资源综合高效循环利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体育局、市统计局、市工商质监局、市环保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商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人民银行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统筹推进制造强市战略,协调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强化要素保障。在制造业企业投资建设重大项目审批立项、环境评估、资金筹措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积极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地计划指标优先支持优质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逐步建立存量工业用地及闲置厂房流转机制,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实体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相关银行业及金融机构开展仓单质押、股权质押、过桥贷款等贷款业务,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为前提,对企业技术改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实施技术改造,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采购优先使用市内首台(套)企业产品,鼓励企业组建产业联盟。

(四)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支持工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实用型人才和产业技师的引进和培养,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加强高技能人才终身职业培训。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重点对产业高端化发展情况、企业投资环境、要素保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


来源:安庆市信息公开网 2017-10-19

链接:http://aqxxgk.anqing.gov.cn/show.php?id=564168

 
版权所有:中共安庆市委党校 地址:安庆市宜秀区集贤北路1199号
皖ICP备14001903号-1 联系电话:0556-3879586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213号